云南边境大战一触即发。
不过沐春心态很是轻松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没有把对面的三国联军放在眼里。
这样的感觉不仅仅是体现在沐春的身上包括所有的将军千户百户总旗。
甚至是那些跟随作战的土司对于对面的十多万人亦是没有一人有着惧怕之色反而只有期待。
在他们的眼里对面的不是十多万的敌人反而是十多万的香馍馍等着去抢着争夺功劳。
在后边的军士们甚至在担心待会若是晚了点功劳会不会被前军所夺取呢。
好歹给咱们留一碗汤啊。
倒也不怪沐春这边的将士们有如此的想法主要是曾经的定边之战打得过于夸张了一点。
定边之战作为明朝初年粉碎麓川的东南亚霸权关键一战其意义甚至还要大于明英宗时代粉碎麓川恢复旧土野心将麓川驱逐到缅甸北部的麓川之役。
定边之战中大将军沐英击破麓川号称三十万的大军使得麓川王国从人口数百万的西南强国崩塌成一家土邦其壮烈激昂堪称荡气回肠。
巅峰的麓川算上势力范围极为广大虎踞西南即便缅甸也雌伏其下。
定边之战前麓川王国已经扩张到了版图的极限其势力范围北至永昌、大理南至勐润西达今印度阿萨姆邦东至勐老其内的人口在两百万上下。
和大明自然是没办法比但在东南亚一带已经是感觉没有什么对手了。
周边的各个小国每年都要给出大量本土的孝敬才能避免不受到麓川王国的侵袭。
麓川是在蒙元末期夺取威远、远干二府。
而永昌、景东便是在明军入滇之后才实现占领。
麓川王国在蒙元时期名义上接受蒙元的册封实际上是完全独立并没有受到任何的限制便就如同现在大明的朝贡国一般。
能够在蒙元铁骑之下保持这样的状态可见麓川王国的强大。
当然并不是说麓川王国可以对付蒙元铁骑只是因为地理的特殊性蒙元铁骑在这样的环境下战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蒙元初期忽必烈远征倭国失败两次后打安南也跟着失败。
而西南这边的气候环境和安南大同小异。
蒙元军队在那个年代虽然战无不胜但是也是有条件的。
他们不适合丛林作战。
蒙古人本来生活在严寒的草原地区湿热的丛林气候让他们完全不适应。
在这样的地方他们容易生病更容易引发瘟疫。
蒙元的战术打法主要是以骑兵突击为主远程奔袭战术包抄骑射作战。
这样的战术打法让他们在欧洲战场、西亚战场上所向披靡。
但也是这样的战术在丛林中一点儿作用也没有。
因为骑兵根本就跑不起来。
骑兵无法奔袭也没办法按照骑兵的方式作战。
因此当蒙元军队和安南军队作战的时候差不多就相当于“以己之短攻敌之长”。
安南那边但凡有点想法的将领都不会傻到跟骑兵去硬碰硬拖延下来吃亏的就是蒙元了。
在安南失利后自然对于西南这些地方也就没有了什么想法。
而雄踞西南的麓川王国在蒙元晚期利用蒙元的软弱不断扩张领地。
当明军入滇后早就尝到好处的麓川王国更是没有任何收敛完全不怕与新生的大明王朝抗衡。
在定边之战前麓川已经和大明进行了三次战役两胜一负。
除了摩沙勒寨之战的小败之外思瓦发和思伦发时代分别取得了永昌和景东之战的胜利令控制线继续北进到永昌、景东一线。
直到洪武二十一年。
蓝玉在捕鱼儿海一战使得大明获得阶段性的胜利而西南地区的失利让朱元章非常不爽。
北元那边的残余覆灭让大明可以抽出更多的兵力来平定西南。
随着朱元章一道谕旨二十万大军集结要一鼓作气荡平麓川。
虽说二十万大军便和远征倭国那样并未全是战兵辅兵也包含了许多。
但以大明的战力这些军士都是久经沙场加上一路连胜士气如虹。
麓川王国也有着自己的野心。
定边以北是着名的红河流入安南北部。
从据永昌、景东到进取定边麓川的战略目的都在于全据红河天险。
如果能进一步北上占领大理所在的洱海盆地进行防御那么防线就彻底圆满无缺即便不能占领大理红河源头的险峻地形同样难以侵入和进行兵力投送。
因此在得知明军正在大规模集结之后麓川国主思伦法举国之力发动号称三十万的大军进攻定边。
思伦法盘踞麓川除了车里等地区外周边几乎所有傣掸民族地区均被“麓川”所兼并。思伦法自称“麓川王”。
倘若麓川真的得以在明军大举进入云南之前全据红河天险建立稳固防御。
那么大明即便是集结再多兵力就算是再来个二十万军战力再强上几分也会因为天险、后勤等各方面的因素而导致对于麓川无法形成威胁。
那思伦法这个麓川王便是名副其实了。
当时大明在云南的兵力极为稀薄。
但沐英仍然意识到定边不可不救。
当然如果他惨败甚至被麓川擒杀大明在云南的军事力量就会彻底崩溃这也正是思伦发希望的。
因此沐英以少量兵力与思伦发决战无疑是极大的军事冒险。
思伦法是麓川开国雄主思汗法的孙子虽然也有幼子的说法。
其在麓川内部的权力斗争中胜出杀死前任国主思瓦发而继位并曾在景东之战中击败明军。
此时麓川也正处于上升期显然堪称劲敌。
麓川的兵力是大军三十万战象百余头。
麓川的兵力构成无军民之分聚则为军散则为民。遇有战斗每三人或五人出军一名择其壮者为正军呼为“锡剌”。